报道:蔬菜“泡水”引担忧专家揭秘保鲜背后的科学依据与安全保障
【资料图】
徐东辉研究员明确表示,视频中所展示的这些措施,其实是蔬菜在采收后,为适应长距离运输或长期储存需求而采用的常见保鲜手段,主要存在两种情形。
其一,是过水降温处理。在我国夏季以及南方高温地区,像豇豆、苋菜这类货架期较短的蔬菜,在采后处理中经常会用到这种方式。这些蔬菜在采收时,会携带田间产生的热量,也就是所谓的“田间热”。而在蔬菜的贮存和运输环节,这种田间热会加速蔬菜的黄化和腐烂过程。因此,在蔬菜采收后,将它们过一下水或者冰水,能够迅速降低田间热,抑制蔬菜的呼吸消耗。同时,这一过程还可以清除蔬菜表面残留的泥土,降低微生物的数量,从而达到预冷、保鲜和清洗的多重目的,有效保持蔬菜的新鲜度。
实际上,在蔬菜采后降低田间热方面,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冷库进行预冷处理。然而,冷库预冷的成本相对较高,很多蔬菜种植户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。而且,由于这些蔬菜通常在几天内就会销售出去,不需要长期储存,过水降温这种操作简单、成本低廉的方式,就成了大多数菜农的首选。当然,在进行过水处理时,如果池水没有及时更换,会因为泥土的混入而变得浑浊,从视觉上看,就好像水里添加了其他东西。在此,建议消费者在食用这些蔬菜前,用清水进行冲洗,以去除蔬菜表面可能残留的泥土或不洁净的水。
其二,是保鲜剂处理。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像蒜薹这样需要长期储存的蔬菜。蒜薹一般在夏秋季采摘,在冷库中的储存期可达100天之久。为了防止蒜薹在储存过程中出现霉变或老化的情况,在入库前,通常会采用保鲜剂浸梢的方式进行处理。其中,较为常见的保鲜剂是咪鲜胺,我国允许在蒜薹上使用这种保鲜剂,它具有低毒、降解快、水洗易清除的特点。为了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,国家有关部门专门制定了《蒜薹贮藏保鲜操作规程》,并且经过科学的风险评估,制定了相应的残留限量标准。按照我国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》(GB 2763 - 2021)的规定,蒜薹中咪鲜胺的残留限量为2 mg/kg。同时,监管部门也会在蒜薹上市前进行严格的监管,全方位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。
相关阅读
-
前8个月上海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进出口值同比增逾一成
据上海海关19日发布的统计数据,今年前8个月,上海市对共建一带一路 -
粤港澳大湾区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 焦点速递
粤港澳大湾区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15日在深圳 -
中国荒漠化治理获国际赞誉-每日信息
9月13日至15日,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多国驻华使节及联合国相关组织 -
全球温暖相连!环球体验季16载经典再升级,解锁百种地球惊喜
 9月11日,凯撒旅游正式启动第16季环球体验季,本届活动以让世 -
即时:北京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双升
  客户到访量远超我们预期不少回头客重新活跃新房到访量 -
每日关注!河南贾湖遗址发现中国最早木棺
记者日前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,因出土中国最早乐器实物骨笛